《八山十七水-一个画家在骑车旅途中的絮话》
2020-04-06 18:15:00
  • 0
  • 0
  • 0

《八山十七水-一个画家在骑车旅途中的絮话》

 

邹蓝/文,图

 本书列出的几次并非老人骑行的全部,只是部分。而且时间是1980-1985年。现在骑车或摩托甚至自驾的人恨多,那时非常的少。

上海,江苏,安徽,河南:

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上海,浙江;

上海,浙江,福建;

青海,甘肃;

 湖南,湖北,重庆三峡,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承德。

这就是这个老画家书里记录的骑行大致线路。

《八山十七水-一个画家在骑车旅途中的絮话》,黎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印数2500。我写读书笔记一般不会特意列出印数,后面会解释为何列出印数。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画家骑车出门看风景探访文物古迹的旅行笔记。这文化人,字里行间是新四军苏北盐阜根据地的人员。1980年代初期退休前,从上海骑车出行游历一些非旅游热点寻访文化古迹的几段经历。以第三人称写就。从书中的叙述看,他是一个抗战后期在皖北新四军系统工作的学生,后来在上海从事艺术工作。

第一趟是上海到南京后过滁州,定远,阜阳,寿县、太和,界首进河南沈丘,项城,淮阳,太康,杞县,开封,延津,新乡,辉县。一路探访古迹和书法古迹。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学识,在叙述和谈吐中一览无余。

又走嘉兴,临安进安徽歙县,屯溪,休宁,祁门,景德镇,湖口,九江,南昌,进贤,鹰潭,铅山,崇安,武夷山,建阳,建瓯,南平而坐船经闽江到福州。

第三趟去浙南缙云一带。出发离开上海时,到朱家角停歇。无意中写了一句,当地的医生朋友说,彭冲担任上海市长时规定,朱家角必须保留原有面貌(书171页)。这就给三十年后上海留下一个后花园。领导同志有文化,对中国文化有认识,是一方民众之福。

《甘青五寺》一章,开门见山就是从西宁骑行到乐都。塔尔寺,拉卜愣寺,五屯寺,隆务寺,炳灵寺。1983年七月下旬。这一节在198页,我竟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兰州大学经济学魏世恩教授。我认识魏教授还在三年后1986年的11月。那年关心西部发展的几位离休老同志,在原中国科大党委副书记马西林先生带领下,以中国地区发展咨询中心的名义,到甘肃陇南调研反贫困与发展情况。到达兰州后,甘肃扶贫办主任窦述先生,以及兰州大学的魏世恩教授,地理学家伍光和教授和韦惠兰教授跟我们一起走了定西,通渭,天水,徽县,成县,康县,武都,宕昌,岷县,漳县,定西,兰州这么一路。回到兰州后,兰大胡之德校长与艾南山副校长请我们吃了一顿饭。由此认识了魏老师。后来他调回福州。1990年我到东南华南沿海一线调研春夏之交后国际贸易受阻后各地对外经贸状况和困难。到福州时,还特意去福建社会科学院去看望了魏世恩老师。

1984-195年走的是浙东绍兴、宁波、台州、温州、莆田,惠安,泉州,晋江,漳州这一线。

书中最后一章记录的是走宁乡,益阳,桃源,慈利,张家界,大庸,澧县,沙市,当阳,宜昌,房县,十堰,襄樊,新野,南阳,方城,叶县,许昌,登封,龙门,洛阳,偃师,郑州,开封,延津,新乡,淇县,安阳,邯郸,高邑,石家庄,新乐,望都,保定,北京,三河,蓟县,盘山,兴隆,承德。

一个60岁上下退休前后的老人,如此冒雨冲风骑行在中国大地上,探访各地的文化遗迹遗址,以及碑文和书家墨迹。而且走到哪里,对当地殷商或三国,战国历史如数家珍信手拈来。随时支起画架写生一番。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旅行家。

我家族有一个已故的长辈,定居在上海。他退休后常骑车来回上海无锡之间。我至今很佩服他那精神和劲头。我学不来。有一年在洛阳我骑车走了这么一圈,最后累得差点把自行车扔半道走人。孟津搭车到洛阳东花坛,然后一路骑行到龙门,然后返回东花坛并一路沿逐渐升高的邙山骑到孟津。夏日炎炎的,一路大概骑50公里左右,又热又累那惨样。

作者作为文化人和画家骑行的这几条线路,大多数县与乡镇都不是热点旅游目的地。对我来说,除了少数地方与他的线路有少量重合,但是绝大多数没有到过,但是知道。由此从他的观察视野有了点感觉。

此书最大的贡献,现在来看,是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大建设还没有展开前,散落在全国这些地方的文化古迹及遗迹。近四十年后来看,城市化工业化如一把大笤帚,他那时看到的遗迹,估计大半已经消失了。因此此书的价值在于,能让读者看到相关文物古迹当时的原貌。现在相关地方的文化官员,也可以从黎鲁先生的记录和叙述中,追寻到若干线索。

只可惜该书印量才2500本,能散到恰当的人手里的概率不大。

2020/2/13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